一、地道的意思?
读音1:[dì dào]
释义1:(名)地下挖成的坑道(多用于军事):~战。
读音2:[dì dao]
释义2:1.真正是有名产地出产的:~药材。 2.真正的;纯粹:她的普通话说得真~。 3.(工作或材料的质量)实在;够标准:他干的活儿真~。
出处:1、《易传》《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2、《彖·谦》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等等。
地道,读音为dì dào时,指大地的特征和地壳运行、地上万物运行的一般规律。也有地下通道的意思。读音为di dao时,有标准等意思。
中文名称
地道
拼音
dì dào,di dao
外文名称
tunnel;subway;underpass等
解释
地下通道;实在或标准
二、冀中的地道战什么的地道?
冀中的地道是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的,而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冀中地道最初从冉庄开始,逐渐扩大,地道是地下通道的意思,地道战在中国自古便有。
地道战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冀中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地道战战法从晋察冀边区保定清苑的冉庄开始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
三、冀中的地道战描写地道的句子?
1、句子: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把“孑口”守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赏析:形象地写出了地道“孑口”易守难攻的特点。
2、句子: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只有人民才会创造战争奇迹!
赏析:这句话是本段的总起句,为下文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做了铺垫。
3、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四、地道女英雄地道说的是哪里?
地道女英雄剧情介绍
鬼子围剿扫荡狼牙山根据地,日军大队长野田天一、中队长三木武夫等带兵参加围剿。冀中军区损失惨重,袁政委不幸牺牲。杨团长指挥突围,季连长担任最后狙击任务,他的一个班战士接令撤退时被数百名鬼子围住,幸存的五名战士撤向一座山峰。面对追击而至的鬼子兵,他们誓死不做俘虏,打光最后一颗子弹。季连长带着四名战士携手跳下悬崖绝壁。季连长所幸大难不死。而常湘玉却失踪,八路军派杨尔俊杨木栓去找常湘玉。而日本鬼子也在找女八路,瓦窑堡村妇女在杨尔俊的媳妇枣花的带领下,慢慢提高觉悟,以柳絮、枣花等妇女一起对抗日本鬼子,将藏兵洞改造成地道,开打地道战,最终取得胜利。
五、冀中地道战的地道有多大?
全部加起来都几十公里了,因为当初参观的时候只是开放了村子里的一部分,在地道里行走只能是弯着腰走,不能直着腰抬头走,地道里各种设施还是很齐全的,有藏兵洞.通气孔,射击口,走到中间的地方还有一个大厅,可以坐几百个人了,北方的地道很干燥没有地下水的影响,在1942年反扫荡期间,打击日本侵略者发挥了巨大作用
六、地道战的地道怎么不会塌?
答:地道战的地道怎么不会塌,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1、地道挖的较深。如果地道挖的较深的话,相比较挖的较浅的地道,会不易塌陷。
2、挖地道的地点选在土质坚固的地方。在挖地道选址时,在土质比较坚硬的地方,若是土质松软或者是沙土质的地方就不要挖了。
3、部分的地道采用树干支撑加固。部分的地方用树干进行支撑,可以起到加固的作用。
七、四川火锅的做法?
原料:菜油2500克、牛油1500克、郫县豆瓣1500克、干辣椒250克、生姜100克、大蒜200克、大葱300克、冰糖150克、醪糟汁500克、八角100克、三奈50克、桂皮50克、小茴50克、草果25克、紫草25克、香叶10克、香草10克、公丁香5克
制法:
1、菜油先炼熟,牛油切成小块,郫县豆瓣剁细,干辣椒入沸水锅中煮约2分钟后捞出绞成茸。生姜拍破,大蒜去皮剥成瓣,葱挽结,冰糖敲碎,八角、三奈、桂皮掰成小块,草果拍破。
2、炒锅置中火上,炙锅后倒入菜油烧热,放入牛油熬化,投入生姜、蒜瓣、葱结爆香,入郫县豆瓣和糍粑辣椒转小火慢慢炒约1到15小时至豆瓣水气炒干,香气四溢且辣椒微微发白时拣出锅中。
3、随即下入八角、三奈、桂皮等继续用小火炒约15到20分钟至锅中香料色泽变深时,下入冰糖、醪糟汁用小火慢慢熬至醪糟汁中的水分完全蒸发,这时将锅端离火口,加盖焐至锅中原料冷却即火锅底。
八、四川火锅的由来?
四川火锅的出现,大约在清代的道光年间(1821-1851)。经过多方考证,四川火锅真正的发源地是长江之滨--酒城泸州的小米滩(现高坝二五厂)。炊具仅一瓦罐,罐中盛水(汤),加以各种蔬菜,再添加辣椒、花椒祛湿(因为有"菜当三分粮,辣椒当衣裳"之说)。
当时,长江边上的船工们跑船常宿于小米滩(小米滩在当时是四川境内长江边上的一个很适中的码头)。停船即生火做饭驱寒,船工们吃后,美不可言(在他们心中),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在长江边各码头传开了。
当时的重庆却是水路交通要道,比起泸州就大多了。这种食俗沿袭而下,传至重庆后,就又有一番变革了。当时一些苦力("棒棒")见到这种吃法后,就跑到杀牛场捡一些被人丢掉的牛内脏到长江里洗净,切成小块,和船工们一起吃。大家都觉得非常美味,又能填饱肚子,又能驱寒。再后来就有人干脆用一挑(两个)箩筐,一头放些牛杂(以毛肚为主)、小菜,一头放一泥炉子,用一口分了格的"大洋铁盆"放在炉子上,盆内沸腾翻滚着一种又麻又辣又咸又香的卤汁,每天就在河边、桥头或走街串巷的叫卖。于是这些船工、苦力(棒棒)们也不再自己生火煮了,各人认定一格,即烫即吃,直至吃饱,还花费不了多少钱,既经济,又方便,又能增加热量。除了那些苦力外,来围着挑担子的吃的人也越来越多。直到民国二十三年,才有人把它搬进了小饭店,把这些担头移到桌上,泥炉依然,只是将分了格的铁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卤汁、蘸汁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净而适合众人的口味,慢慢地这种小饭店越开越多,在重庆对岸江北的一条小街上几乎全都是这种饭店,并且吃的人相当多,这就是“重庆毛肚火锅”的起源。后来人们为了记住这种吃法是从小米滩传过来的,就干脆把这条街称作"小米街"。
乃至后来,到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火锅日益兴盛,官场要员、金融巨头、商人、记者等以吃火锅为荣,有人还把这种火锅店高尚化。许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跑到台湾的国民党老兵,至今仍念念不忘重庆火锅的美味,有的还在台湾开起了火锅店(但由于原材料的问题,老是赶不上四川本地的味道)。所以许多书上都说四川火锅发源于重庆江北,但事实却是源于泸州,在重庆发展开来的。
九、冀中的地道战的地道有哪些特点?
冀中地道的特点是入口和出口都设计的很巧妙,灵活运用地面建筑物的特点,比如树上,厨房的灶台,磨盘下面,炕上,柜子后面,夹墙,等都是地道的出口和进口让人防不胜防,还有就是把地道向外延伸,提高了地道的隐蔽性,便于一个地道口被发现,人可以通过其他出口撤退。
十、冀中的地道战有哪些地道的构造?
冀中军民把洞口巧妙地隐蔽起来,用墙壁、锅台、水井、土炕做掩护;为使敌人不敢进入洞内,在洞口修筑陷井、埋设地雷、插上尖刀,或者在洞内挖掘纵横交错的“棋盘路”;为了防止敌人用水、火、毒破坏地道,还在洞内设有卡口、翻板和防毒、防水门,或者将地道挖得忽高忽低、忽粗忽细、并且设有直通村外的突围口。这样,地道便成了进可攻、防可守、退可走的地下保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