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管理方针?
1.
环境保护为国民发展优先选项。
2.
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定义为一种综合防治的原则,即对环境污染整体系统的防治,同时,这一原则也统摄我国环境法上的相应制度,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等。
二、环境管理职责?
1、宣传贯彻党和国家关于环保、卫生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2、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爱国卫生和除“四害”活动、创建洁、净、美社区。
3、督促社区居民和单位搞好社区环境卫生,建立社区卫生评比制度,监督检查社区内门前“三包”和垃圾袋装化规定落实情况,保持社区楼院内外的环境整洁。
4、负责社区公厕的养护和管理。
5、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治理环境污染,认养保护社区绿地、花草,绿化、美化社区环境。
6、搞好社区内公益性设施的维护,保持其清洁美观,并协助有关部门整洁环境,及时举报违章建筑和市场扰民等问题。
7、向有关部门反映社区居民对环保卫生工作的意见和要求,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
三、环境管理分为哪些?
环境管理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形成,并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国内外学者对环境管理的概念与内涵认识日益深化。“环境管理”概念1974年在墨西哥召开的“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专题研讨会上首次被正式提出,此次会议形成了三点共识:①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应当得到满足;②要进行发展以满足基本需要,但不能超出生物圈的容许极限;③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是环境管理。
1975年休埃尔在其《环境管理》一书中对环境管理做了专门阐述,指出“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自然环境质量的人为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质量的人为活动)施加影响”。他特别说明,所谓“施加影响”是指“多人协同的活动,以求创造一种美学上会令人愉快、经济上可以生存发展、身体上有益于健康的环境所作出的自觉的、系统的努力。”我国学者刘天齐主编的《环境技术与管理工程概论》一书中,对环境管理的含义作出了如下论述“通过全面规划,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达到既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的目的。”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阐述,环境管理的含义主要应涵盖以下四个方面。
(1)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是环境管理的根本目标。
(2)运用各种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人在管理活动中扮演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双重角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
(3)环境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它必须适应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并及时调整政策措施,使人类的经济活动不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净能力。
(4)环境保护作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环境管理需要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采取协调合作的行动。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人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其中,管理手段包括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五个手段,人类行为包括自然、经济、社会三种基本行为。
四、中国环境管理包括法则?
中国环境管理法则包括:
1、综合利用、化害为利的法则综合利用、化害为利的法则,就是运用科学技术、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从而减少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受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不能充分的利用资源和能源,一部分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能源,在保持或改变其物理和化学形状后,重新被排放回到自然界,造成环境污染。
2、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法则
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原则,既要反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也要反对以保护环境为理由而不发展经济。正确的态度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从资金、技术和政策上切实有效地防止污染,保护环境。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法则
4、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法则
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是联合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委员会在70年代提出来的,他得到多数的联合国成员国的响应和贯彻。
5、依靠群众、大家动手的法则
环境管理的特点
1.综合性
2.区域性
3.群众性
五、环境管理手段的特征?
环境管理手段具有以下特征:
强制性:环境管理手段通常由政府或相关机构制定并执行,具有强制性。例如,环保法规和标准是必须遵守的,违反者将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权威性:环境管理手段通常由权威机构或政府部门制定和执行,因此具有权威性。这些机构或政府部门拥有法律授权和专业知识,可以对环境问题进行监督和干预。
规范性:环境管理手段通常具有规范性,即它们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标准。例如,环保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通常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和评估,以确保其科学性和公正性。
共同性:环境管理手段通常是共同参与的,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等各方面的合作。例如,环保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以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持续性:环境管理手段通常是持续性的,需要长期坚持和执行。例如,环保法规和标准的执行需要持续不断地监督和检查,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环境管理手段具有强制性、权威性、规范性、共同性和持续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得环境管理手段能够有效地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六、关于环境管理的主题?
环保主题节日如下: 2月 2日为国际湿地日 ;3月 12日为中国植树节 ;3月 22日为世界水日 ;3月 23日为世界气象日 ;4月 22日为世界地球日 ;5月 22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曰 ;5月 31日为世界无烟日 ;6月 5日为世界环境曰 ;6月 17日世界荒漠化日 ;9月 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10月 4日为世界动物日 。环保,全称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七、环境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去向无外乎有三种:吃“财政饭”的国家各级环保部门和科研单位,“吃效益饭”的、需要解决污染问题的工矿企业以及真正吃“环保饭”的环保公司。
从当前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市场需求情况来看,真正能进入政府环保部门、规划部门、建设管理部门毕的竟是少数。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制度的影响,这些单位在人事编制和指标控制等方面存在着重重障碍。所以,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定位,高职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应主要面向:环境工程公司、环境监测部门、工矿企业、设计单位或部门从事环境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环保项目运行管理、环境监测等基础性、技术性工作。八、生态环境管理目录?
1、环境计划的管理:环境计划包括工业交通污染防治、城市污染控制计划、流域污染控制计划、自然环境保护计划,以及环境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宣传教育计划等;还包括在调查、评价特定区域的环境状况的基础区域环境规划。
2、环境质量的管理:主要有组织制订各种质量标准、各类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监督捡查工作,组织调查、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以及预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3、环境技术的管理:主要包括确定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防治技术路线和技术政策;确定环境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组织环境保护的技术咨询和情报服务;组织国内和国际的环境科学技术合作交流等。
九、环境管理标准最新规范?
一,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3年负责起草的国际系列环境管理标准。
二,共分七个系列: 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环境行为评估、生命周期评估、术语和定义、产品标准中的环境指标。
三,目的是通过这套标准从环境管理和经济发展的结合上去规范企业和社会团体等所有组织的环境行为,最大限度地合理配置和节约资源,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维持和持续改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
十、什么是宏观环境管理?
泊位宏观管理,就是人们在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普遍规律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抑制消极因素,调动积极因素,按照预定目标,从事物的总体上把握其变化方向与发展进程的一种社会活动。
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就是通过环境,科研和环境监测,在掌握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现状,污染与破坏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