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赞同公司实行「末位淘汰制 」吗,为什么?
我待过的外企咨询公司有一个制度,叫PIP(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
简单说就是一个员工绩效团队倒数5%,给个这东西做警告,上面列举出近期员工的种种"劣迹",为期3个月待其改进,以观后效。到期后再打次分,没好转就辞退。一个员工只有一次PIP机会,第二次就直接开。
先不论这东西操蛋还是先进,制度是死的,执行的人可是活的。
于是,管理岗不在考核范围内;孕产病三期人群不在考核范围内;分由领导打且标准不透明,领导马仔不在考核范围内。
这个标准高分很难,扣分很容易,一次客户投诉进一个没收着钱的烂项目组就扣的差不多了。于是难做的烂项目人人躲,有的人请病假说心脏衰竭前兆必须静养不能去,项目人满了病立刻好了又回去上班。烂项目里的人业务问题求助,连领导带小兵都视而不见,怕被牵扯进去。
有的人背了PIP不是因为能力烂,是背锅太多兼领导不喜。还不能开他,毕竟硬骨头马仔啃不动也不屑啃,还得靠这家伙去背锅干活。于是,PIP就给一次,第二次就算了,改口头警告,不行给他换个组。反正不给他涨工资,他也还算有利用价值。
制度到了这个份上,已经和制定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吧。
二、绩效管理末位淘汰原则
绩效管理末位淘汰原则的实施效果与争议
绩效管理末位淘汰原则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在企业中常常引起热议。这一原则的核心概念是根据员工的绩效表现,将表现最差的一部分员工从岗位上淘汰。尽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效,但实施这一原则也存在一些争议,值得深入探讨。
绩效管理末位淘汰原则的实施效果
支持者认为,绩效管理末位淘汰原则有助于激励员工提高绩效表现。通过设定明确的标准和目标,员工会更加努力地工作,以避免被淘汰。此外,淘汰表现不佳的员工可以释放出资源,用于奖励和发展表现优秀的员工,从而提升整体团队的绩效水平。
另一方面,一些研究表明,绩效管理末位淘汰原则可能带来负面影响。过分强调淘汰表现不佳的员工会导致员工之间的竞争加剧,影响团队协作和氛围。员工可能会出于恐惧而不敢冒险尝试新方法或创新思维,从而限制了团队的发展潜力。
绩效管理末位淘汰原则的争议
绩效管理末位淘汰原则引发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公平性:一些人认为,淘汰原则可能受到主管个人喜好或偏见的影响,导致不公平的结果。而且,某些员工在特定时期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而出现绩效不佳,这是否应该成为淘汰的依据也存在争议。
- 激励机制:有人认为,仅仅依靠淘汰来激励员工并不能持续推动绩效提升。更好的激励机制应该是鼓励员工发展自身能力和技能,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 团队稳定性:另一个争议点在于淘汰原则对团队稳定性的影响。频繁的人员变动可能导致团队结构不稳定,影响团队的凝聚力和发展方向。
绩效管理末位淘汰原则的实施需要兼顾以上各方面的因素,避免片面强调淘汰而忽视员工发展和团队氛围。只有合理平衡各方需求,才能实现绩效管理的最终目标。
如何优化绩效管理末位淘汰原则
为了确保绩效管理末位淘汰原则的有效性和公平性,企业可以考虑以下一些优化措施:
- 明确标准:确定绩效评估的标准和指标,确保评估过程公正透明,避免个人主观因素的干扰。
- 持续反馈:建立定期的反馈机制,及时指导员工改进绩效,避免出现临时淘汰的情况。
- 发展机会:为员工提供学习和发展机会,鼓励员工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以改善绩效水平。
- 团队建设:注重团队建设和协作,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促进团队共同成长。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运用,企业可以更好地实施绩效管理末位淘汰原则,促进员工发展和团队绩效的提升,实现组织整体发展的目标。
总的来说,绩效管理末位淘汰原则作为一种管理方式,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争议。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平衡各方利益,确保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和公正性,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
三、末位淘汰合法吗?
末位淘汰制合法吗
这种制度是否合法,要看淘汰员工的理由是什么。如果被淘汰的劳动者确实不能胜任工作,而且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后仍不能胜任工作,则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符合劳动法的规定。但是,如果被淘汰的劳动者虽然比起其他员工来说工作效率较低,能力较差,但是并未达到不能胜任工作的程度,则用人单位就不能与之解除合同。在这种情况下,末位淘汰制就是一种非法解除合同的制度。
四、末位淘汰补偿标准?
每个用人单位都有自己的管理章程,单位为了提高盈利,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可以采取符合劳动法的绩效管理方法。
末位淘汰制这种业绩考察制度本身就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员工的业绩也就不能证明员工自身的能力。我国劳动法规定,员工不能胜任工作,劳动合同被解除。
用人单位需要按该员工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要发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同时还会发不低于六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
五、末位淘汰怎么提升?
把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上来。慢慢改善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和他们多沟通交流,学习他们中的强者,自然自己的排名会提升的
六、员工末位淘汰机制细则?
步骤/方式一
末位淘汰制刚开始是以员工为主,考核分为A、B、C、D、E、F六个等级,每个月淘汰排名后10%的员工。即连续得D以下则进入末位淘汰。
步骤/方式二
末位淘汰机制中A表示“优秀”,占比10%;B为“良好”,占比40%;C为“正常”,占比45%;D为“须改进”,占比5%。考核成绩连续为D,就意味着将有可能被末位淘汰,考核成绩连续3个C,就意味着不能涨工资。
步骤/方式三
末位淘汰下来的员工要么是进行调岗、培训或离职。
七、末位淘汰管理方法的优劣
末位淘汰管理方法的优劣一直是组织管理中备受关注的话题。末位淘汰是指将表现最差的员工从团队中剔除的管理做法。它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管理工具,但也存在一些争议和质疑。
优势:
- 提高团队整体绩效:末位淘汰可以激励员工提升工作表现,避免形成“懒汉文化”,进而提升团队的整体绩效。
- 激励员工成长:通过末位淘汰,员工意识到自身表现不佳的风险,进而努力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以避免被淘汰。
- 促进人才流动:末位淘汰可以让公司保持新鲜血液,让更多有能力的人才有机会进入团队,推动团队不断发展。
- 维护团队士气:当员工知晓表现不佳将被淘汰时,他们会更加努力工作,以维护自己的职位和团队的士气。
劣势:
- 员工不稳定性:频繁的末位淘汰可能造成员工心态不稳定,影响工作积极性和团队合作。
- 可能存在主观性:末位淘汰往往容易受主管个人喜好或评判标准的影响,存在公平性的质疑。
- 缺乏持续改进:过于依赖末位淘汰会让组织忽视了对员工的指导、培训和激励,无法真正解决问题根源。
- 损害员工忠诚度:频繁使用末位淘汰可能导致员工对公司失去信任感,减低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感。
因此,在使用末位淘汰管理方法时,组织需要权衡利弊,量力而行,并与其他管理手段相结合,以实现最佳管理效果。仅凭末位淘汰解决问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从制度和文化上优化管理方式,从根本上提升整体绩效。
八、重汽末位淘汰违法吗?
违法!没有原意做末位而被淘汰,而你又评选出末1位
九、末位淘汰制的利弊?
末位淘汰制的积极作用有:;增强员工竞争意识;合理淘汰,精简分流;利于减少管理成本。;末位淘汰制的消极作用有:;降低忠诚度和安全感;末位淘汰制不符合以人为本管理的思想。
十、末位淘汰被辞退合法吗?
首先明确公司实行“末位淘汰制”是不合法,末位淘汰制就是一种非法解除合同的制度。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