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湘萍怎么做鱼?
湘菜鱼的做法:
香辣鱼
原料:草鱼一条,油菜、豆芽各适量。
调料:香辣酱30克,老油100克,鲜汤500克,盐、味精各少许,白糖5克,花椒、辣椒各10克。
腌料:肉宝王5克,啤酒10克,淀粉30克,盐5克,味精3克,蛋清1个。
制作:
1、草鱼宰杀洗净,肉片成薄片,加入腌料腌制上浆。
2、油菜、豆芽焯水清炒后入盆垫底。
3、锅下色拉油,烧到3成热时下鱼片滑油。
4、锅下50克老 油,下香辣酱炒匀,下鲜汤,烧开后下鱼片、盐、味精、白糖调味,勾芡,入盆。
5、另起锅下50克老油,下花椒、辣椒跑油,然后泼在盆内即可。
二、怎么用莜麦面做燕面鱼鱼?
怎么荞麦面做燕面鱼鱼?
把荞麦面用温水一边倒水一边搅,然后没有棉絮,以后就开始下手揉成光滑的面团,以后让他行上半个小时,然后把它再搓成长条,切成一个一个的小剂子,集子非常小,然后拿起一个句子来,在我们捏饺子放了边儿上往前一推大门,手指头往下一推就是一个就是一个,一块儿买一堆猪,猪猪,吃就可以了,做点卤拌着吃就可以了,又筋道又香又好
三、青燕卢鱼怎么做?
清蒸鲈鱼,将鲈鱼清洗干净,鱼身用刀划口,将姜片塞进鱼身划口内,锅开上锅大火蒸十五分钟即可。鲜嫩可口。
四、紫燕百味鸡爆鱼怎么做?
一般用青鱼,切成小块,在油锅中炸至酥脆,然后调好卤汁放在里面浸制
五、急:燕霸是什么鱼,该怎么做?
应该是鲅鱼吧,燕鲅。新鲜的话摸点盐腌个一个多小时,煎熟即可,又方便又好吃。也可以红烧。
六、谁只到鱼吃羊怎么做?
鱼吃羊原料:羊肉、草鱼、姜、葱、花椒做法:
1、羊肉切块,加入少许白酒拌匀。放锅凉水,倒入羊肉,大火煮。葱、姜切片放如锅中。
2、把草鱼清洗干净,去掉腥线。
3、取个大碗,将花椒、盐、糖、鸡精、料酒、醋拌匀。再把锅中的羊肉捞出放在碗中拌匀。
4、将拌好的羊肉塞到鱼肚子里,用牙签封好鱼肚子。再放入锅中继续炖半个小时就可以了。如果吃主们有时间可以炖长些时间,时间越久味道会越好的。
七、做一只四斤半的酸菜鱼要用几个蘑菇?
看蘑菇的大小了,小的放三四个,大的就放一个就可以了
八、16只小猫钓了10条鱼,如果一只小猫吃一条鱼,还剩几条鱼?求高手,这小学数学应用题该怎么做?
这个不是脑筋急转弯吗,其中的一只小猫吃了一条鱼,还剩下9条鱼。
九、如何看待全国政协委员贺丹称发钱鼓励生娃别只关注二孩三孩,不要只做户籍人口,一孩养育体验影响再生育决策?
谁都知道盖楼要先盖一楼才能有二楼三楼,生育要先有一孩才能有二孩三孩。这么浅显的道理,难道这么多地方是真的不清楚吗?
之前我分析过沈阳奖励三孩生育的做法,当地政策完全“切题”——只奖励三孩;三孩必须在(同一对夫妻的)户籍家庭,除此之外是每个三孩每月补贴500元,到满三岁为止。但是,我并不是要批评沈阳,只是沈阳非常具有典型性,远不止沈阳一地有类似做法。既然很多地方都这么做,就一定有共性的原因。
按照沈阳给出的符合补贴的条件,结合2021年沈阳出生人口4.6万人、2020七普沈阳出生孩次占比分别为一孩70.86%、二孩27.77%,三孩及以上1.37%的实际情况来看,沈阳市最多需要同时给三千户家庭发放补贴(假设这三千户全部是户籍家庭),每月发放补贴额度是3000*500=150万元,也就是说沈阳每年要因为育儿补贴从财政支出0.18亿元。
另一方面,按沈阳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当地在2022年仅为“促进消费恢复”推出的“购车补贴、购房补贴、居民消费券三个1亿元消费刺激政策”就在这些分项上分别支出一亿元。也就是说,为一项具体需求从财政支出3亿元,是当地完全可以接受的。
如果取消三孩限制、户籍限制,改为向所有的新生儿家庭发放补贴,并且保持每孩每月500元补贴发放到满3岁的标准,那么沈阳每年因育儿补贴就需要从财政支出8.28亿元。从绝对额度上看,8.28亿元与前述的“购车补贴”等等需要的3亿元并没有拉开量级上的差距。
即使是扩大到全国,如果执行同样的补贴标准,每年就需要财政额外支出1720亿。看上去这个数字很大,但是与去年全国的一般预算支出26.06万亿元相比,1720亿元只占到0.6%。也不要说这1720亿元就会引起赤字,因为去年的一般预算收支缺口已经达到5.7万亿元,难道还找不到这0.172万亿元的位置吗?
实际上,这些简单的计算,早就有人算过了。至于为什么没有选择效果更好的“不区分孩次、不区分户籍”做法,恐怕要从其他地方找原因。
首先,为什么是“三孩”?
全面二孩和全面三孩都是在做放松,但两次放松之前的情景是截然不同的。在全面二孩之前,各路专家还在面红耳赤地争论全面放开二孩是否会造成灾难性的出生人口暴涨;不少人大费周章地测算每年能够多生育多少,以此促进或抵制全面二孩政策出台,以上共同形成了可能是中国人口研究史上最后一次有较大争议的讨论。在全面二孩后的几年,针对各地二孩效果又发表了不少文章,讨论仍有余热。
而在全面三孩之前,并没有看到什么公开的争议,从时间线上看初步汇总结果公布二十天以后就又公布了全面三孩政策。虽然再没有公开论文研究全面三孩的实施效果,几乎都只是语焉不详且众口一词地表示“三孩政策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但即使不从“我身边”“我周围”的体感去了解,仅仅从“没有争论”和“政策速度”来看也可以明白,决策者对于全面三孩的结果是心中有数的——放开以后并不会多生出多少三孩,没有形成争议的机会。其实,当年撰文反对立即放开二孩认为年出生高峰将达到4995万人的专家,在放开三孩后也公开表示每年至多多出生几十万三孩,效果非常微弱。
那么第一个答案就得到了——对地方来说,只补贴三孩,财政成本是绝对可控且低廉的。进一步地说,即使已经知道并不会多生出多少三孩,但这足以尽快显示出形式意义——通过完全可轻松承受的“真金白银”表达态度,表明现在确实已经在配合文件精神支持生育,至于效果不佳就是另外一回事。
其次,为什么是户籍人口?
统计人口的两个口径,一是户籍,二是常住。户籍人口过去比较常用,但目前人户分离的人口已经达到5亿,所以以常住人口口径统计人口更准确真实。
但是,地方上在提供福利时,只把户籍人口当做“自己人”。所谓城市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但这里的“人才”特指完成落户者。各地所谓“抢人大战”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让符合条件的人口落户本地。各大城市户籍准入条件依然比较高,作为个人客观上很难再有多次选择落户地的机会。所以尽管常住人口规模能够反映地方上的活力,但地方上关键的补贴依然倾向户籍人口,因为户籍人口相对更加忠诚,创造的价值高度集中在本地,不会有拿到地方提供的福利就轻易离开的机会。
生育补贴本身也是福利性质的,如果不限制户籍把口径放宽到常住,那么大量的新生儿家庭将涌入补贴额度更高的地区,领取补贴后就离开。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即使是发达地区,也不愿意被如此“薅羊毛”。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就得到了,没有人愿意为别人做嫁衣。即使不再区分孩次对所有一二三孩都进行补贴,只要补贴的支出由地方财政直接负担,那么补贴的口径就依然倾向于是户籍人口。越是要真正做到“吸引人才、提高本地人口竞争力”,就越是要把条件限制在户籍口径,这一点非常容易理解。
如何做到不只关注户籍三孩?
综合起来看,想要做到“鼓励生育发钱不只关注(二)三孩、不只包括户籍人口”,使之真正发挥一定效果,那么就一定不要让地方作为实施主体,而要实现全国统筹、不做区分、统一标准。
全国统筹,就是要由地方财政根据人口分布的实际情况,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与中央财政共同筹款,由中央财政统筹后通过地方民政部门向个人发放补贴款,以此解除人口流动对地方带来的后顾之忧、兼顾区域发展公平;
不做区分,就是不区分是否为同一对夫妻说、不区分孩次、不区分是否婚内生育,只要生理父母均为中国公民,生育的孩子就应当获得补贴。现在各地搞的所谓区分同一对夫妻、区分孩次退税等等做法,人为设置门槛把大量的成本花费在行政环节,实际情况反而大量出现“劫贫济富”。最容易实现相对公平的,就是不设门槛不做区分;
统一标准,就是不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与消费价格因地制宜设定标准,而是统一设定每年度生育补贴的发放标准,避免因甄别“常住地”产生的政策内耗,减少政策本身的成本,尽可能把筹款都发到新生儿家庭手中。
全国统筹、不做区分、统一标准看着似乎有些复杂,但大多数已经执行生育补贴的国家或地区正是按照类似的原则进行补贴的,分地区分标准限定孩次与户籍的补贴才是特立独行。
补贴生育能有效提振生育吗?
其实,从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情况看,补贴生育对出生人口增长、提高生育水平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一些地区先是出现出生人口微弱上升后又发生新的下降(实际上,出生人口微弱上升也往往有育龄妇女回升作为背景),不可能通过补贴生育扭转人口结构整体的变化趋势。
但生育补贴依然有必要。
一是在人口质量方面。正是因为出生人口越来越少,人口质量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即使假设最极端的情况,生育补贴并没有起到一点促进生育的作用,但合理形式的生育补贴能够能够在妊娠期间实现“优生”——尽可能避免对大人身体的损害,减少小孩带着先天疾病出生的情况;在儿童成长初期实现一定水平的“优育”,为将来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打下基础。
二是在人口结构方面。近年来出生人口过快下降,已经在低龄段形成非常不健康的人口结构,对资源配置和各行各业发展决策极为不利。虽然最终无法改变出生人口与人口总量持续下降的结果,通过补贴生育依然能够在育龄妇女以外的因素再次减缓出生人口的下降速度,以期实现硬着陆中的软着陆。
三是在调节收入差距方面。即使类似500元每人每月的额度大多数人是看不上的,它也能够为一些条件较差的家庭的育儿难解燃眉之急,其实反倒是大多数人看不上的补贴额度,才能够起到调节收入倍数差距的作用又不致引起较大副作用。
总之,既然现在的基调是要搞生育补贴,那就要搞好,出资要统筹,发钱要统一普惠。如果任由地方去搞“只限户籍三孩”的表演式生育补贴,不仅短期或长期都起不到鼓励的效果,也无助于保障人口质量,并且实际上也是助长了收入差距。